N
稀有劇種的藝術魅力
中國戲曲藝術是弘揚和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據普查,目前全國共有348個地方劇種,其中241個劇種擁有國辦團體。這表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扶持下,劇種保護工作取得很大成就。
除了政策和機制的保障外,一些民間機構、民營團體等社會各方的聯手,也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效。近年來,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越來越成為弘揚推廣中原戲曲文化的重要力量。它自覺面向基層,注重通過北京的大舞臺推出最能體現中國戲曲根植民間、扎根人民的基層劇團和小劇種,不僅彌補了當下戲曲傳播“重規?!薄爸貐R演”“重大團”的短板,更是為基層劇團和弱小劇種提供了展示平臺,具有雪中送炭意義。特別是前不久在清華大學舉辦的“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盡管規模不大,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次精彩演出,讓觀眾感受到中華戲曲接地氣、樹正氣的文化品質,特別是“好戲在基層、在民間”的可喜現狀,啟發了業界對于戲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視角、新途徑、新思路。
盡管展演規模很小,僅僅推出四平調《小包公》、宛梆《潼臺關》、太康道情《張廷秀私訪》、越調《老子》、豫劇《北魏孝文帝》五臺劇目,且大多數劇團都是區、縣級的小劇團,生存艱苦,但傳遞的戲曲文化價值和中原文化神韻卻是濃郁而強烈的。重要的是,主辦者并沒有局限于藝術和非遺的呈現,而是用淳樸精美的藝術證明:中國戲曲歷久彌新,依然煥發出強烈的家國情懷,有著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時代思想價值,從而讓觀眾在感受戲曲藝術魅力和民間文化活力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基層劇團、劇種的生機無限和小劇種的鮮活獨特,無疑是這次展演的亮麗看點。這種獨特與亮麗首先體現于民間藝術特有的濃郁人民性和藝術質樸感。民間藝術的可愛,在于直率但不概念化,草根卻極生動,是非善惡、情感表達的鮮明率真,民間藝人的創作智慧、親和力與感染力盡在其中。
讓人印象深刻的《小包公》是四平調獨擅的劇目。它筆下的包公,并非是威風八面的鐵面銅鍘,而是體現一個被歷代中國百姓崇仰的正義廉臣少小家庭生活的種種坎坷,重在寫他立志成材的過程、磨難,甚至家長里短。全劇筆觸輕松,妙趣橫生,可小包公的精神魂魄與報世情懷生動清晰,可觸可感。這種區別于常態的寫作思路,體現出戲曲的民間敘述特點和靈動想象力;鮮活中靠近了民眾,弘善下貼近了人心,不枯澀不落套,煥發出接地氣、留得下、傳得開的藝術生命力。這是當下許多戲曲大團大作所缺乏的。
作為京劇名劇《狀元媒》的“原始生態”,宛梆《潼臺關》的情節和人物個性更為生動鮮明,體現出濃郁的敘述個性,甚至劇中英雄情結的贊美與忠奸美丑的抑揚,也都比后來“雅馴”許多的大劇種更加寄托著老百姓的是非觀,表現出民間色彩的審美觀,令人印象深刻。而《張廷秀私訪》的情節編織,則有一種樸拙天然的家常感。那種源于漁鼓、說唱的道情風范,是地方戲劇種特有的藝術基因和品格,與當下越來越同質化的戲曲劇種走向大相徑庭。各劇種若不揚長避短,反而趨大趨洋、削足適履,恐怕喪失的不僅是藝術品格,更是藝術與人民、與鄉土的天然血緣聯系。
看過這次稀有劇種展演,大開眼界之余,我更深的感觸是:藝術的人民性最重要的是內容和情感與時代同律,與人民同心。
藝術遺產固然是前人創造的高峰,必須嚴肅嚴謹地予以傳承;但遺產的生命力不僅在于藝術價值的“德高望重”,關鍵在于歷久彌新。稀有劇種展演的可貴,在于重視挖掘展示,但更著眼發展創新。越調《老子》等新劇目的成功推出,展示了稀有劇種的新發展、新活力。越調是稀有劇種中影響輻射全國的藝術形式,關鍵得益于前輩表演大師申鳳梅的精湛藝術。她塑造的諸葛亮、李天保都栩栩如生、膾炙人口?!独献印芬粍∏∈恰吧昱伞钡茏由晷∶吩趦热菖c形式上的成功傳承與大步發展,在題材時代性、表演創造性、流派拓展性上都被公認為近年的一部力作。以古老劇種呈現哲人風骨,以戲曲故事寫老莊哲學在歷史和當代生活中的思想價值、現實意義,這在中國戲曲中是很鮮見的,為傳統注入了生機活力。傳統的價值與生命力,必須通過新的優秀傳承者的涌現和作為,才能使薪火延續,魅力不減。一些劇種式微,恐怕就在于光著眼“搶救”而缺乏繼承者的優異創造和時代發展,必然是難以擺脫窘境的。
既眼光向下,注重從基層中發現藝術珍寶,又理念開闊,善于利用當下傳播方式的多樣性、靈活性,并針對特定受眾群體有效推廣,是此次稀有劇種展演的重要創新。走進這次展演劇場就會強烈感到:觀眾——不管是不是戲迷——都成為演出的參與主體,有一種令人興奮的藝術環境,和大多數匯演、展演門庭冷落,觀眾老化、固化形成鮮明反差。對演出現場的戲曲氛圍和欣賞過程,主辦者都進行了匠心獨運的營造,使現場的知識普及、劇種介紹、看后交流等,成為和諧一體的完整環節。特別是在清華大學的文化氛圍中,更是如魚得水、效果顯著。無論莘莘學子還是皓首學者,無論外國友人還是傳統戲迷,一進入劇場就自然融入戲曲文化的環境。開演前的“叭嗒倉”環節,觀眾人手一扇,隨著臺上介紹者的口令、示范,自然徜徉于中國戲曲的藝術園林;主演的劇種介紹和觀眾互動,把看點、特色介紹得形象生動;演出后的溝通交流,摒棄了當下大多關起門來的“專家神侃”,更多延請各界觀眾發表意見。加上每場固定的網絡和自媒體全程直播,觀眾的覆蓋率、影響力都令人驚嘆。
新聞動態
EWS CENTER
C
聯系我們
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