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從對小劇場戲曲概念的探索,回到關注舞臺作品的創新實踐中
小劇場戲曲從無到有,曾經歷多方探討——何為小劇場戲曲?不管是物理空間,還是對文本探索創新程度,乃至與當下大戲創作相區隔的角度,都可以作出諸多定義。經歷四屆小劇場戲曲節,業界討論焦點已從“什么樣的作品是小劇場戲曲”,轉而變為“小劇場戲曲能為戲曲、為當下觀眾帶來什么”。
梨園戲《陳仲子》在沒有特別多外部沖突的情況下,以一種遞進式的表達,給出了一種哲人式的追問。
“小劇場戲曲節每一屆都在尋找一個新的亮點”,上海劇協秘書長沈偉民感慨,“不僅每年有新的劇種參與,而且今年新朋友黃梅戲、甌劇均把劇種的首部小劇場戲曲作品放在這一平臺亮相?!痹谒磥?,在這一平臺,展演劇目的探索性和實驗性的意味,每年都能有新的演繹、新的展示、新的體驗和新的人群。比如今年黃梅戲《玉天仙》和京淮合演《烏盆記》,都是對傳統戲曲的常演劇目進行全新演繹和詮釋。
評論家李守成說:“小劇場戲曲長什么樣,這不是一個理論命題,而是一個實踐課題。今年小劇場戲曲節又為戲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實踐成果,這才有了可以展開討論的可能?!痹谒磥?,今年京劇《青絲恨2018》、黃梅戲《玉天仙》、越劇《再生·緣》等作品都集中突出了女性意識的覺醒。
不少老戲在程式唱腔藝術上有十分高的價值,可囿于時代背景,一些道德倫理觀念與當下觀眾有諸多隔膜。這就給了當代戲曲人二度創作的空間。其中,站在女性立場講故事成為小劇場戲曲創作中一個重要方向。上海戲曲學院教授戴平也注意到這一點。她認為以現代人的眼光重述朱買臣的故事有不少,有的比較保守,有的在演繹中則拔高了女性角色。而《玉天仙》則基于史實,給出了合情合理,讓人信服的故事走向,這給予同題材作品諸多經驗。
■多方向摸索新路,在行進中探求傳統藝術與時代審美的共振頻率
業界普遍認為,盡管戲曲小劇場尚且還是一個探索中的概念和形式,但相比于往年一些“大戲改小”“折子搬家”的作品,今年參演的八部作品更符合觀眾對于“小劇場戲曲”的預期——或在文本理念、或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梢钥吹?,當代戲曲人用純粹的藝術思考與實踐為戲曲界輸送一股新鮮空氣。
新聞動態
EWS CENTER
C
聯系我們
ONTACT US